朝龙政发〔2016〕11号
关于印发朝阳市龙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

    《朝阳市龙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业已经区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

 

 朝阳市龙城区人民政府

                          2016年1月7日

 

 

朝阳市龙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新问题,实现我区经济全面振兴、社会文明和谐美丽、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国省市“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充分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总结我区发展基础,编制《朝阳市龙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提出“十三五”时期龙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用以指导“十三五”期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及“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1、经济总量稳中有升,人民收入逐年增加

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5.9亿元,是2010年的1.25倍,年均增长4.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9.5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4%;城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21924元,是2010年的3.7倍,年均增长27%;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3.93亿元,收入质量不断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79.7亿元,拉动作用明显;第二产业占经济主导地位,三次产业比预计为19.6:51.7:28.7,二三一产业结构保持稳定。

1)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基础进一步稳固

2015年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24.8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预计实现9亿元,畜牧业产值预计实现11亿元,林果业产值预计实现4.8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预计完成2400万美元。设施农业提质增效。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稳定设施农业规模,提高花卉、棚果、食用菌种植比例,增加科技贡献率,全区设施农业总量达到2.8万亩,年产值3亿元。畜牧业发展稳定。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61处,畜牧业龙头企业1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全区畜牧业年产值可实现11亿元。林果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累计完成造林作业面积26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4%。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全区农事企业发展到48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农业标准化生产成效显著。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0%以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共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57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2.8万亩。建设饮水安全工程115处,解决饮水安全人口5.8万人。全区机耕地面积达到50%,机播种面积达到40%。

2)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突破

工业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区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160亿元,规模以上预计实现产值123.4亿元,规模以上企业预计达到48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预计达到13户,10亿元以上企业预计达到3户,税收超百万元以上企业预计达到25户。产业集群规模持续壮大。依托朝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农产品食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现已形成一定规模。以新能源电器产业基地为平台,重点发展超级电容器、电容型锂离子电池、光伏设备、电动车等相关产业;以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为平台,重点发展矿山机械、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柴油机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等相关产业;以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为平台,重点发展畜产品、杂粮及蔬菜制品项目。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成。佛瑞达二期投产,国电热电联产项目、重机、重型、黑猫公司搬迁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3)服务业发展初具规模,项目建设不断加快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以商贸物流等为重点,着力打造东至八里堡,南至燕山湖风景区,西至化石文化产业园,北至十家河的生产性物流集聚区。豪德贸易广场、金属材料交易市场、新天地商贸文化城、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已竣工投入运营;万商城市国际广场、汽摩配交易城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龙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被列入全省首批34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之一。2015年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预计可实现88亿元,年均增长15%。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国家级鸟化石公园、朝阳传奇化石文化体验园、金土地庄园、鑫峰农业观光采摘园等游乐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红豆杉生态园、御路山庄、富达山庄等一批旅游项目加紧推进。全区已打造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特色旅游乡镇1个。

2、园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集聚功能不断增强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五个一工程”全面推进朝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1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面积32平方公里,建设道路150多公里,给排水、供暖、电力、通信等配套设施完善,已经达到城市化标准,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产业发展格局。朝阳市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2006年开始规划建设,园区规划面积6.88平方公里。形成规模后将达到11.4平方公里。园区发展采用“一区两园”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5亿元,修建道路5000多延长米,形成了一个集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产业园区2014年9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将朝阳市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高铁商务区整合,成为全市三大文化旅游园(景)区之一。其中,朝阳市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2013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的朝阳市第一家以化石为媒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包括化石文化创意区、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涵养区三大功能区。龙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0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2.3平方公里,包括电子商务产业、再生资源产业、仓储物流、商品批发零售等功能区。燕山湖旅游风景区大平房新市镇管理机构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各园区机构进一步完善,运行相对独立,简政放权得到落实,园区规划方案基本完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3、产城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不断扩大城中村改造区域,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产业,打造龙城区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各镇全面开展城镇化建设。全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3.77%达到2015年的60%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1)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服务业集聚区、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八里堡、西大营子、公皋、吴家洼、七道泉子、上河首等相关村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城区面貌得以极大改善,功能区块、道路网络、布局框架基本形成,综合承载能力逐年增强,“有区无城”状况得到改变。

2)全域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全面开展大平房镇、召都巴镇、联合镇、边杖子镇等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以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为重点,完成改造施工面积154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92万平方米,完成了19.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项目已积极推进,向阳国有工矿区改造回迁工程已开工建设。

3)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建黑色(水泥)路面75.5公里,桥梁81.1延长米/3座;维修改造农村公路128.9公里,危桥538.8延米/5座。城区道路、排水系统进一步完善,新建大平房污水处理厂1座。通往燕山湖风景区公路、外环路龙城区段全部开通,京沈客专车站商圈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4、社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研发能力得到加强。全区现有各类科研机构35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70种,累计申请专利197项,授权专利141项。教育教学工作扎实深入。全区共新建、改扩建校舍总面积达3.23万平方米,涉及项目学校15所,占学校总数的21.7%。新建长江路小学正在实施。全区64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区镇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稳步提升。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工作,加强食品安全及医疗市场专项整顿检查。就业和社会保障势头良好。共安置实名制就业人员2万余人,发展实名制扶持创业带头人164户,带动就业22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实际控制在3.79%以内。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基本完善,新农合参保率96.38%。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文物挖掘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稳定发展。全区总和生育率始终稳定在1.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57‰以内。惠残民生工程按计划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50户,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民主法治工作进一步增强。司法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司法队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普法覆盖面逐步拓宽。依法行政工作全面展开。积极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议事决策程序进一步规范。

“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区在推动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园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集聚功能显著增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社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继续保持稳定的“二三一”产业格局;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为“十三五”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的看到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是经济增速放缓,由前两年2位数增长下降至后期1位数增长;二是工业经济下行压力逐年加大,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改造慢,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多数企业发展呈下降趋势;三是服务业聚集区体量较小,对全区经济拉动作用还不十分明显。四是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传统农业仍占较大比重;五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企业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六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提供财政公共服务有限。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动力转换,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统筹协调,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虽然经济增长率已由较长期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进入到个位数增长转换阶段,但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是我们迎难而上、开创未来的坚强信心。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总体部署,对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促进改革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从省、市内环境看,“十三五”时期,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是全省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得天独厚;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雄厚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实力。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全省“十三五”乃至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一轮东北振兴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出台了支持东北振兴的重大政策举措,作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国际和国内装备制造业合作等重大战略决策,制定了《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省里出台了继续支持辽西北发展战略决策,为全市充分发挥沿海沿边、地处东北亚腹地的区位优势,加快振兴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三是朝阳位于国家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多条重大交通干线上,是河北、内蒙古、辽宁九市一盟合作城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近邻辐射区,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朝阳市“五个一工程”深入实施,绿色化两型化发展成为社会共识。同时市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着眼于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制定出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必将为我市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

从龙城看,全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

一是工业经济发展强劲。全区三大产业集群已形成规模,发展空间大、态势良好。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冶金、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电力电气设备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着力打造省内具有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新能源及新能源电器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超级电容器、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绿色电池、电动车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和新型包装材料为主茶叶,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食品精深加工、生物科技、农业物流产业为主产业,以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主要目标,力争成为中国北方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基地。

二是科学布局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以龙城区服务业集聚区为平台,规划核心区18.7平方公里,辐射周边6个镇,总体按照“一核、一带、七组团”布局规划建设,重点打造高铁商务核、滨水风情商业带、文化旅游组团、仓储物流组团、教育科研组团、金融商贸组团、农业支撑组团、会展康体组团、电子商务组团,形成全业态发展格局,强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商贸物流、高铁服务区、化石文化产业、大平房新市镇、养老休闲等一批项目正在谋划中。

三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十二五”末期,已经初步形成以农户经济为基础,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以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为综合经营模式,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以蔬菜、水果、食用菌为主的设施农业,猪牛羊禽为主的畜牧业大力发展,成为面向京津冀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是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增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高。赤大白铁路货运专线、京沈客运专线逐步推进。6.5公里朝盘线工程、锦承铁路义县到叶柏寿段工程年末启动。电网建设工作显著。燕南-利州500千伏新建线路工程、柳边66千伏挂线工程、马凌—马票66千伏新建线路工程、西大营子66kv输变电工程等工程即将完工,电动车充电站电源工程、召都巴66千伏输变电工程、龙城220千伏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均已完成,凌机、铁西66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完成前期工作,大平房66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抓紧推进,全区电网供电可靠性大幅提高。

五是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中村、城边村、工矿区、棚户区改造进展迅速,并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重点。大平房新市镇被确定为省级重点镇及朝阳市新市镇建设示范镇,依托旅游资源,打造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以此为示范,逐步在其它镇展开以产业带动城镇化融合发展模式。

六是对外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从地理位置看,龙城区具有优越的区位地缘优势。地处辽宁省西部,是连接内蒙古、河北、辽宁的重要枢纽,也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地区的交通咽喉。背依腹地,面向沿海,具有亚沿海优势。从经济区位看,是联结内蒙古广阔腹地与沿海的节点,也是联结京津冀与东北城市群经济大动脉的节点,在吸收产业转移、经济合作、招商引资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七是园(景)区建设平台不断加快,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随着“五个一”工程强力推进,园区景区机构不断加强,体制机制不断理顺。园(景)区总体规划已形成或基本形成,为园景区科学有序发展奠定基础。依托园(景)区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正在努力打造成为产业特色鲜明、支撑力强、城市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二、总体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把握新常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突破辽西北等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四个驱动”共同发力,深入推进“五个一工程”,全力实施“五大战略”,培育和壮大“六个新的增长点”,激发内生动力,培养发展活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治理方式改进,促进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指导原则

改革开放,活力发展。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改革驱动战略。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监管;加快推进产权制度、财税投资、农业农村和民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新需求、建设新市场、增加新供给;加快推进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核心,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增强发展活力和潜力。

转型升级,内涵发展。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作为稳增长的根本之举和全面振兴的主攻方向,以存量调优与增量扩张为核心,着力改变钢铁、房地产为主的产业体系和单一的投资需求增长模式,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扎实推进服务业与“四化”发展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加快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科技支撑,创新发展。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促进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强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激发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活力,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努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各项社会事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强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循环、集约、节约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构筑产品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实施矿山植被恢复、节能减排等生态治理工程,确保生态环境彻底改善。

统筹规划,协同发展。立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统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统筹城镇与农村,统筹投资、消费与出口,统筹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体系、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城乡基础设施体系、新型城镇布局体系、社会事业设施体系、生态环保体系、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三)主要目标

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期间,我区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5%;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有较大提高;主导产业做优做强,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五个一工程”全面实施,园(景)区发展能力和水平快速提高;中心城区和新市镇建设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62%;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环境等各项指标达到要求;各项改革继续深入,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民生工程强力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三、发展重点

(一)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

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增强园区吸纳能力

一是做大做强传统企业。继续推动朝阳重型、重机集团、黑猫炭黑异地搬迁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快推进辽宁新都黄金有限责任公司搬迁改造项目,鼓励并加大扶持万宝工业有限公司、华宇墙体材料有限公司、佛瑞达科技有限公司、立塬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做大做强,拓宽产品销售空间,增强市场竞争力。以鞍钢朝阳公司、燕山湖发电公司、浪马轮胎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步伐,接长产业链条,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增强园区吸纳能力。“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五个一工程”,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农产品食品加工为重点,加强高新区、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规模大、科技含量高项目,完善接长产业链条,发展壮大三大产业集群。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高新区为平台,分南、北两区。南区17.7平方公里,围绕鞍钢朝阳公司、燕山湖电厂以发展冶金、能源、钢材加工、机械制造、电力电气设备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为主;北区15.2平方公里,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铸钢、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产业为主,着力打造省内具有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发展水泥先进设备、大型塔式起重机、挖掘机等建筑机械设备,建设全国知名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到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22亿元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高新区为平台,规划面积20.53平方公里。以发展超级电容器、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绿色电池、电动车及配套产业和新型包装材料为主,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以立源公司电容型锂离子电池生产线、百纳电气有限公司超级电容器模组制造、辽宁金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系列超级电容器等为龙头,建设国内领先的超级电容器研发中心和全国最大的超级电容器制造中心,建成东北最大的新能源电器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引进新能源动力汽车项目,打造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园及纯电动车生产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以辽宁易索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建筑一体化等为龙头,加快发展光伏产业链,推进光伏地面集中式电站、光伏农业科技园等分布式电站项目。依托佛瑞达公司建设高阻隔新型包装材料产业园,打造国内领先的包装材料基地。支持秸秆等生物质能源发展。全力推进燕山湖电厂二期4×100万千瓦发电机组项目。到2020年,新能源电器产业集群销售收入预计实现60亿元

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园区按照“一区两园”的发展模式,以健康、绿色、生态、环保为特色,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以及配套产品物流业。该园区是在原有规划基础上新增6.87平方公里,使园区规划面积达到13.75平方公里包括边杖子项目区3.44平方公里和饮马池项目区3.43平方公里。园区以争创国家级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为目标,以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出口创汇为发展方向,以科技研发为中心,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和科技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两大功能,使其成为中国北方具有影响力的食品产业加工创新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聚集区。到2020年,园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数量累计达到58个,投资额度累计达到50亿元,企业年产值预计实现40亿元。

三是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工作。引进和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民营经济龙头企业,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优势产品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筛选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有效整合资源,培育一批具有市场控制力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加速产业集聚,健全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进入门槛,逐步淘汰一批不符合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大力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广开融资渠道,支持企业资本扩张,实现集群企业的协调统筹发展。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不断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丰厚度,拉长产业链条,对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机械装备、绿色食品、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联合攻关,开发生产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优势企业—核心技术—高技术产品—集聚配套”的产业生态格局。

2、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结合龙城区实际,重点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低速乘用车、物流车等项目建设,促成朝工集团与力帆集团合作生产新能源乘用车项目、立塬新能源公司分别与青年汽车集团和台湾瑞能公司合作的年产30万辆耐低温电动汽车项目、60亿储能系统生产线项目、南洋汽摩有限公司的电动汽车等项目建设,逐步形成纯电动汽车整车生产产业。以文冠果深加工项目、微科生物产业园项目、新能源农商物流园项目等为龙头,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和植物油提取加工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再上新台阶。应用高新技术加速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产业信息化平台,实施“互联网+”模式,促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提高传统产业技术装备的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水平,逐步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传统产业走大型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道路新兴产业以绿色环保、节能、复合化、小型化、高性能为主特色产业向无公害、绿色环保、特色鲜明、产业链、高级化方向发展,重点培育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产品

3、建立健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以三大产业集群为基础,以共性、专业和综合服务三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努力促进金融为科技服务,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主要采取理事会制度,行业优势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以行业领军人才及研发团队为依托,加强区域内外协作,建设一批服务本区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二是建设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过市场机制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一批面向企业重大关键技术需求开展研发活动的实体机构。重点推进矿山机械、超级电容器、电动汽车、风力发电、食品加工等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含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检测中心等)。三是建设产业综合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行服务社会化,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延伸政府服务,重点开展信息、金融、知识产权、财务、法律、培训等新型技术创新专业服务,建立一批行业涵盖广泛、服务类别齐全的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四是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契约和股权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在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具有互补优势的产学研主体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研发,共担风险,掌控标准,共同推广,共享收益。此外,还要加大科技孵化器建设,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利技术研发、科技计划申报的效率;完善金融体系,融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形成银企有效服务机制,引入战略投资、基金、风险投资等金融市场要素,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融资难题。

(二)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建设

1、强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一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依托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建立便捷的物流网络体系和综合物流信息平台,促进大型物流仓储设施和第三方物流联动。“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商贸流通服务的规范化、现代化、特色化和国际化,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以及相关配套系统建设,推进物流资源整合,加快普及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努力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发展物流园区,大力培育和引进先进的专业物流企业。依托豪德贸易广场、金属材料交易市场、西大营子农贸市场、新天地商贸文化城等运营项目配套物流升级工程,吸引中小物流、快递、制造、贸易等各类企业入驻经营。以公路港物流、天合物流、亚太物流、众鑫物流、兴汇物流等现代物流企业为依托,培育一批规模较大、主营业务突出、辐射范围广、模式先进服务优质、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商贸物流和龙头企业,打造物流与商流、资金、信息流整合互通的一体化网上供应链系统,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交易额超30亿元的综合商品批市场1个,营业额超10亿元的生产资料专业市场1个,规划建设社区菜市场和水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目标,编制龙城区商业网点设置规划、龙城区商品市场设置规划,形成以点带面的商业格局。加快建设跨区域、综合性大型现代化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专业性大型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结合农村流通实体网点建设,重点打造一批集商业服务、金融服务、通信服务、电子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农家店。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完成32.78亿元,年均增长12%。

二是积极促进金融服务业。“十三五”期间,沿中山大街打造金融一条街,依托银行、小额贷款、典当、保险等金融项目,加快培育特色金融功能区,筑巢引凤,尽快形成系统化规模化金融服务发展格局。积极引进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私募基金保险公司等重点金融机构落户打造具有龙城特色的高档金融中心。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和服务,实时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银企一体化对接。同时积极吸纳金融业衍生行业的进驻,打造金融后台服务区。

三是努力做好电子商务产业。“十三五”期间,以龙城区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中心,实现电子商务配套支撑服务体系的经营者聚集、实现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供货商聚集、实现互联网创业型公司和个人及网店店主聚集;结合外环路、高速出口、高铁站、豪德市场、市区其他园区等因素,在地域范围内,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优化用地结构,配套建设各项目设施,创造一个辐射整个朝阳地区的电子商务产业大格局。社区电子商务“O2O”服务体系,众筹网交易平台,移动支付等交易方式结合,打造具有辽西地区市民生活特点的电子商务服务,带动全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吸引更多的农业、加工业、养老行业、本地特色产品、社区生活服务等提供商、社区物流、金融等大中服务业企业入驻龙城。丰富就业渠道,提高就业容量,缓解就业压力,实现人才的合理分配,经济的有效循环。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政策支撑体系,搭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与电子商务产业链,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科技中介、技术市场、现代物流、商贸零售和会展业,吸引现代酒店、餐饮及休闲娱乐业企业入驻发展,加快在农产品、矿产品、食品行业等领域培育一批集交易、物流、支付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推动传统商业企业利用成熟的营销网络平台,开展网上交易,推动“O2O”网上商城建设。2020年,力争培育独立运营电子商务平台企业1 家,专业行业门户网站2个。从而打造省内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和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城市。   

快速推进公共服务业。积极推进大平房、召都巴、边杖子、联合等小城镇服务业副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对农村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改善农村群众的销售及购物环境。依托创业孵化器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科技咨询、技术推广与转化等中介机构立足三大产业集群和各类产业创新平台,积极引进知名品牌和人才团队,发展各类研发设计服务机构

2、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主要围绕化石园区、燕山湖景区及周边区域,开发建设集旅游、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居住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成为朝阳旅游的新亮点,提高朝阳的人文魅力。“十三五”期间,重点做好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晋升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同时建设“5A”级景区1处(鸟化石地质公园),“3A”级景区3处(金土地庄园、朝阳生态农业度假村、传奇化石体验馆),“2A”级景区2处(富达山庄、御路山庄)。全力推进旅游特色乡镇、专业村、农家乐建设。

一是强力推进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产业园区建设。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东起长江路,西至柳钢西路,南起竹林西街和燕都大街,北至长深高速和长珠街,包括13平方公里的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区和7平方公里高铁商务区由化石创意产业区、高铁商务区、生态涵养区三大功能板块组成。“十三五”时期,按照打造成为国内著名的观光旅游新地标和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标准,发挥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朝阳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高铁商务区三大资源整合优势,以全新的体制机制,重点打造集化石展销、观光体验、文化创意、城市休闲、产业配套、高铁服务等六大产业,重点推进总投资67亿元的高铁站商业商务区建设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5A级景区提升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七道泉子南北村棚户区改造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水泉村红豆杉文化旅游基地及养老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产业园区游客服务中心综合体项目、总投资2亿元的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产业园区整体水系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的朝阳公交总站常客总站建设项目、总投资0.8亿元的传奇化石体验园二期项目。

二是结合大平房镇自然条件,建设文化风景旅游区。围绕燕山湖及大平房新市镇建设文化风景旅游区、建设一个以旅游产业为支撑,以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以旅游、文化、休闲、宜居为核心,产城融合协调发展,辐射吸纳能力强,环境优美、风情古朴、富庶文明,具有水乡特色的朝阳补充城区—东北江南古镇。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区的品牌产业之一。“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燕山湖农业(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的朝阳粮油储备食品加工园区项目、绿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新加坡风情小镇健康产业园区项目、农产品仓储加工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同时推进环燕山湖风景旅游区、香磨蒙古族民俗村、金土地庄园娱乐区、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区、八棱观广场区、江南古镇商业区、大凌河湿地保护区、赵家沟佛教活动区、公皋村儿童娱乐区、古城遗址探秘区十大区建设。

三是依托七道泉子水泉村和环城水系,加强环境资源管理,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科学规划、有效实施,加大区域基础设施投入,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水泉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建立健全生态系统的多种服务功能,全面启动并快速推进该区域资源的恢复与建设管理。在现有自然风光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重新定位,编制科学规划建设方案。依托水泉村优美自然景观和地下丰富水资源,建设集娱乐、餐饮、休闲度假、观景观物于一体的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

(三)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基地建设为重点,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畜牧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全面建设具有城郊特色的现代农业。结合《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深入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优化种植结构,促进粮食、经济作物的协调发展,加大蔬菜、食用菌、酒葡萄、鲜食葡萄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力度。强化品牌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应用。依托现有基础,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建设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重要的“菜篮子”和绿色畜牧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农业地理数据库,建立统一的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交流,加强区域合作,开展农副产品基地环评、抽样检测等监管合作,建立区域农副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检测结果互认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全力推进天赢生物食用菌产业化生产项目、天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年产8000吨营养小米粉冲剂饮料深加工项目、燕山湖金土地庄园项目、油牡丹种植加工项目、辽宁新洁安养殖有限公司6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燕山湖农业(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绿色产业园建设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抓好畜牧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带动全区生猪、蛋鸡和奶牛业的快速发展。加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力度。依托国家级禽蛋出口示范区,以新洁安有限公司为龙头,增加禽蛋出口总量。积极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和养殖经纪人队伍,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营销大户,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统一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实施“绿色通道”计划。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产品生产供给基地,积极申报2015-2017年省择优扶持改造升级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场)项目。围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大平房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联合食用菌生产示范区和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8万亩(含复种面积),粮食总产量达到7.5万吨,棚果、菜、菌总产量达到25万吨。设施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形成棚果、食用菌、蔬菜各占1/3的生产格局。全区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2万头、4万头、12万只、140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万吨、6万吨、1.5万吨。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综合发展力。完善防灾减灾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行滴灌、方塘收集地表水及雨水等措施,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步伐。“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3万亩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规划耕地配水工程3万亩、经果林高效配水工程1万亩、设施农业配水工程1万亩、巩固玉米膜下滴灌成果5万亩;规划建设防洪、抗旱等工程120处,饮水工程117处,到2020年,全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集中供水率达到85%,水质达标率达到90%,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

3、完善落实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要切实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坚持农地农用原则,及时查处纠正违法违规的“非粮化”、“非农化”行为。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切实维护好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着眼于提高土地流转率的同时,注重提高土地流转效益,制定落实好相关的扶持、引导政策。强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循序渐进,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完善制度约束机制。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1、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打造城市副中心。按照“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多元产业新城”思路,突出建设中心城市,结合京沈客专朝阳北站和鸟化石园区建设,加大商业服务、交通运输、休闲娱乐等项目引进力度。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指导,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以棚户区、城中村、城边村改造为重点,加快海龙街道、龙泉街道、新华街道的城中村、城边村、旧城区改造步伐,完善城区居住组团生活配套设施完成向阳街道棚户区改造工程及向阳街道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北三家、吴家洼南村、八里堡二期、西大营子(老窝铺)、公皋、海河社区、八里堡、潘井村、西大营子、东三家10个棚户区改造工程,确保年平均改造800户结合区实际消化现有存量房源公共租赁住房年平均新增120套加快建设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防、消防、公交、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等设施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朝阳西部现代商贸服务集聚区和生态宜居居住区力争在八里堡及周边区域打造5-10万人的新城区。

2、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0万城镇、农村人均住宅面积分别达到29.5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62%。加快推进新市镇建设。力争用5-10年的时间,把大平房镇建设成为一个以旅游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发展重点,环境优美、风情古朴、富庶文明的休闲、宜居居住人口达到5万人的新市镇。参照《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全面推进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建设要求,到2020年全区所有行政村全部达到宜居乡村标准,创建8个省市级生态村。着重做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同时着力完善农村环境保洁机制,提高环境治理的管理水平,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推向市场化运行模式,全力打造宜居美丽乡村。认真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为吸纳人口提供载体,增强小城镇承载能力2020年小城镇计划新增各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新建污水处理厂3个,新建垃圾处理场7个,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抓好科技孵化平台、污水处理厂、热源厂、标准厂房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以中山大街、中兴街、和平街、燕都大街和文化路、文明路、城市西外环路、黄河路、长江路、竹林路等为代表的新区“九横十六纵”城区骨干路网建设和镇村农村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装备制造业南、北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区,农产品食品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进步街、电厂一路、永兴西街、永兴街、北中路、滨河中路、朝柴配套园道路、京四南路等道路及桥梁、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化石园区内的龙鸟大街、金桐路、丁香街、紫荆路、蔷薇街、金山街、古果大道、迎宾路等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启动锦承线义县-叶柏寿铁路扩能改造和高铁朝盘连接线龙城段征地拆迁工作;启动京沈客专朝阳北站广场周边综合开发工作。依托锦赤铁路货运专线朝阳北站交通枢纽的优势,加龙城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力推进热电厂线路送出、燕南变电站母线分段改造、大平房牵引站、朝阳北牵引站等工程,构建220千伏骨干网;推进西大营子输变电、马山至北沟门线路工程;新建凌机、铁西、大平房、高新园区等输变电工程;改造向阳、七道泉子变电站工程,完善66千伏主网;新建召都巴、西大营子10千伏工程支网,着力构建三级可靠供电网络体系。积极推进燕山湖电厂新上4×100万千瓦发电机组项目;加快完成重机外接电源,特别加强园区的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管网、能源、水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辽宁新都黄金有限责任公司异地搬迁项目,利用原有马山发电厂旧址,进一步完善马山街道基础设施,推动居住配套服务建设。2020年区所有乡级公路和69个行政村通往其所辖自然村的道路全部硬化,完善龙城区国、省、县、乡、村公路网络。

(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合理划定环境功能区,加强生态空间引导和管控。严格环保审批制度,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健全环境立体监测网络,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和监测预警体系创新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制定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价标准,统一公布“绿色”和“黑色”企业名单,并纳入银行征信管理系统。加强环境监管与应急联动,完善环境统计与监测机制,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快生态居住区建设。加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严重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等生态地区的保护和监管。以生态立区、污染物总量控制为主线,加大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恢复力度,全面巩固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8 公里朝阳环城水系工程建设,同时围绕环城水系两侧打造10万亩造林工程。实施国家三北造林项目辽西北生态造林示范项目,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39.5%。全面实施大凌河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快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大矿山治理和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力度,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重点加强乡村周围、道路两侧受损山体的恢复治理工作,全面完成矿山生态治理任务加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严重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监管,保护生物多样性。到2020年,地表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全年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85%。加强地方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建设,加大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推进云水资源开发工作,逐步改善龙城地区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发挥气象体制、技术和服务优势,继续发挥气象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确保全区生态环境,空气环境、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2、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大气污染防控,完善细微颗粒(PM2.5)监测、防治、应急预警体系。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推进污染控制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转变加大工业企业废气排放监控和治理力度,限制高消耗项目建设,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加工、开选、采选、建材、水电等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项目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环境质量,集中力量落实减排措施。全面实施大凌河流域污染防治规划,扎实推进“一区三带”建设,加强治理保护能力,实现河流生态健康,保证行洪安全,促使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进一步激发凌河保护区生机和活力。到2020年,全区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固体废弃物等排放明显减少,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省、市下达的指标,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达到95%,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8%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8%。

3、促进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定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规划,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有计划地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引导产业向区集中,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和经济效益。完善节能监督执法体系、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建设废弃物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产业链。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加快建设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和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大力发展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将再生水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全面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取水总量控制,加强水资源论证,完善各行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全社会用水结构更趋优化。完善灌排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加强城区内涝防治,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六)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和新任务,积极谋划事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改革事项。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市场化优胜劣汰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以推进土地流转为重点,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组建计划,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严格监管污染物排放制度,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推进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等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改革;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商登记制度便利化,公务用车制度及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推进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启动实施产业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落实户籍政策促进城镇化建设。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快对外开放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国内产能合作加快转变外向型发展方式,推动出口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中高端商品出口比例。加强特色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出口自主品牌,加快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和外贸转型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期间,全区招商引资持续平稳增长,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80个;进出口总额力争完成1亿美元,其中出口完成8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力争实现1500万美元;力争新成立境外投资企业3家,实现零的突破。

(七)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1、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全方位的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建立中小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创业孵化基地,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同时新建技工培训学校,全力抓好就业创业培训,为“双创”工作提供人才支持。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努力使区内各类所有制企业职工、个体从业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范围。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覆盖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研究探索统筹城乡、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保障能力和待遇水平。到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保持在10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提高民政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助救济能力。认真实施省市惠残民生工程,做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辅助适配等政策性保障工作,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继续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合理调整和完善全区保障性住房结构和布局,有效缓解人口增加和住房供需的矛盾。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和社区养老业发展,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十三五”期间改扩建敬老院5所,城乡社区服务站建成率100%,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到450平方米以上。

2)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统筹卫生和计划生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加快区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镇一所政府办卫生院建设,不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调整。完善新农合制度,深化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建立基本医疗和分级诊疗机制。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实施范围。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综合监督机制,着力提高卫生计生治理能力和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注重计划生育民生问题,加大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和关怀力度,促进计划生育家庭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提高生殖健康、妇幼健康等公共服务水平。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3)实施整村推进精准扶贫。按照国、省、市精准扶贫的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六个精准”,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以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为目标,以整村推进为主线,以实施村级组织提升产业开发扶贫、移民搬迁扶贫、社会事业扶贫、就业培训扶贫、社保政策兜底、基础设施扶贫工程“七大工程”为手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推动扶贫政策向贫困村聚焦、扶贫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聚集、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整合资源、合力攻坚,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发挥村级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到2020年,全区13个省级贫困村、13个贫困边缘村全部精准脱贫,脱贫人口达到25645人。项目村要达到“十有”,即:有一项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有通畅的通村柏油公路和村内硬化道路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入村入户的生产生活用电有标准化的村级活动场所有达标的卫生室和合格的村医有稳定的广播电视、电话、电讯、互联网信号覆盖有一批会经营懂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有一批劳动力受到培训和转移有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实现,即: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饮水有稳定的生产生活用电有增收门路一门实用技术有基本社会保障有一个帮扶责任人。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技术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要素资源整合为抓手,紧紧围绕全区“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营造创新环境,优化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到2020 年,全区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累计达到1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品种达到85种,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75亿元;区内重点企业50%以上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达到591件,授权量达到423件;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4项;引进、试验、示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84项。

3、优先发展教育体育事业。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师资配置,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2018年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认定。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广泛开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推动学前教育向标准化、规范化、均衡化方向发展。全面改善幼儿教育办学条件,完成向阳街道幼儿园、西大营子镇中心幼儿园等11所幼儿园建设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以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完成西大营子第一初中等14所中小学建设。实现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保持100%。提高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建设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艺术学校等专业性强的职业办学机构;同时围绕全区重点产业,设立种植培训基地、养殖培训基地、物流培训基地、专业技术培训基地、文化传媒培训基地。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落实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保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经费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不断加强学校及社会体育事业建设,积极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4、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出版、演艺娱乐、动漫、文化会展和印刷包装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金融、制造融合。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健全文化中介机构,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支持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加快发展,增强文化市场活力。加强公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村)书屋、村级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配合做好全市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抓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百千万”基层宣传阵地建设工程,着力开展好各种文化节活动。积极筹建龙城区先商遗址博物馆,满足不断提升馆藏实物陈列水平需求。启动档案数字化工程,完成对现存11万件4.8万卷档案和新入馆房档案的数字化扫描和著录,建立全区档案信息目录数据库。

5、加强安全监管。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活动,加强消防安全检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建设工作,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逐步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保障政策,把安全生产纳入民生工程,充实安全监管力量。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对煤矿、道路交通、防火、建筑施工、非煤矿山、危险品生产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6、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规范并严格行政执法,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强化对依法行政情况的考核监督。加强法制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全面落实权力清单制度

7、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努力构建“六张网”既社会面治安防控网、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治安防控网、镇街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信息网络安全防控网等建设,扎实推进公共视频建设。坚决惩治违法犯罪,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构建依法合规、操作性强的维护群众利益的制度体系。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大力推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做好综治信息系统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体系,推进信访机制改革,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稳步推进社会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重点工作,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2020年,新型社会治理机制基本确立,社会治安和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0%以上,安居和幸福感明显增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效。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推进“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一是强化规划落实。政府部门要结合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规划中的相关任务。要把“十三五”规划与各专项规划、有关建设计划、各类行动计划及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二是实施规划评估。规划实施一段时期后,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加强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研究,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三是加强规划监督。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进展情况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强化信息引导,形成全区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四是提高规划约束力。切实做好约束性指标的分解落实,明确责任,服重规划编制、轻规划实施的思想,切实增强发展规划的严肃性,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

(二)强化重大项目建设

“十三五”期间,按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加税源和就业、牵动带动作用强的原则,结合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谋划建设一批投资重大项目,重点涵盖工业、农业、服务业及高新技术、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包装储备和动态管理重大项目库。为龙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项目支撑。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要分解落实,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建立项目的审批核准、环境评价、土地规划、开工建设等相关部门联动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继续实行重大项目考核机制,将重大项目完成情况作为绩效目标责任单位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建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和对外合作,加大对外对内招商引资工作。

(三)强化资金保障

切实保障资金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财务管理和财源建设,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完善政府、项目、企业、民间四大融资平台建设,多元化开辟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重点建设资金和专项资金,银行贷款等资金支持。做实做大投融资管理公司,创新融资模式,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积极扶持、大力发展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功能。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大力培养经济社会领域急需的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一支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龙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建设法治型政府。坚持依法执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进综合执法。深入推进和谐龙城建设,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公共服务程序,建立并联审批制度和限时办结制度,合理划分职责,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能。加强和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健全社会安全的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制度和监管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预防预警调控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严密防范、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共同创造美好和谐繁荣富庶的新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