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政协龙城区八届一次会议第11号提案答复意见的函
发布日期:2022-05-30 信息来源:龙城区政府
浏览:

张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关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根据全区乡村振兴工作总体部署,2022年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实现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振兴,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1.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加强田间管理。继续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规划建设,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5%。加强农事龙头企业引育,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10个。

2.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49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7亿斤以上。

3.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保障机制。增强镇街监管职能,完善镇街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备村组监管员、协管员,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全覆盖。

4.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依托涉农创业贷款,进一步壮大发展大平房镇生姜、联合镇食用菌等特色农业。积极落实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及地力补贴政策,增加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5.利用种植业结构调整补贴政策和资金,扶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加强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增加绿色有机无公害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高效经济作物等特色种植业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建设“一村一品”等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二、强力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6.因地制宜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发展西大营子和七道泉子配套工业+仓储物流、联合食用菌+新能源、边杖子林果+林下经济、大平房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召都巴生态养殖+蔬菜育种、海龙葡萄+辣椒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加快推动农业特色化、品牌化、市场化、标准化发展。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人口融入产业链利益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7.继续抓好产业项目建设,打造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一个,建设高标准、数字化暖棚100栋,预计年收益400万元,辐射带动6镇3街69个行政村,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建立稳定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全产业链支持措施,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聚集资源要素,扩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8.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加快乡村振兴示范街路南部片区建设,进一步做好北部片区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以线连点、以点带面,实现乡村建设集群发展,分区统一,地方产业特色发展、百花齐放的乡村振兴龙城样板。争创辽宁省乡村振兴示范先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作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区,争创省级产业强镇1个。

9.强力推动新业态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等新价值,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打造乡村绿色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继续实施消费帮扶,健全销售体系,拓宽销售渠道,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用好品牌,推动线上线下市场主体与我区农副产品建立稳定产销关系,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和脱贫人口增收。加大电商培育力度,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可电商化水平,培育壮大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产品上行。

10.促进人才振兴。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就业本领。健全回引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机制,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继续落实推进就业载体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

三、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11.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庄绿化美化,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7个以上。

12.大力发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加快推进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全覆盖。继续实施农村危房和农房抗震改造。新改建、维修农村公路30公里以上。

13.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举办文化惠民演出50场。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动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实现群众文化活动、全民健身活动和景区融合发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

1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三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加强镇、村集中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与乡村治理资源整合,健全农村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体系,严格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