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请介绍一下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是什么?
李新伟: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主持人: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
李新伟: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两方面因素:一是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汛期强降雨引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崩塌等);二是人为建设活动引发的,如露天采矿、工程建设、修路等引发的地质灾害。
主持人:请问一年当中地质灾害发生较多的是在什么时间?
李新伟:根据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特点,大多由强降雨引发的特点,我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汛期,即6月1日至9月30日。7月上旬至8月下旬,雨季可能出现持续大雨时段和台风暴雨期时段是防灾重中之重。
主持人:请问我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是什么?发生有什么前兆吗?
李新伟:我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和沉陷。滑坡发生的前兆有:滑坡体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滑坡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传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房屋倾斜、开裂。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体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体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等。沉陷发生的前兆有:地面出现环状、放射状、平行交错状等形状的裂缝;地表开始出现局部或大面积的下沉现象;在原本没有积水的地方,出现不明原因的积水附近的井、泉突然干枯,或者出现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等现象;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道路、桥梁、管道出现变形、断裂、错位等情况。
主持人:地质灾害是如何防范的?
李新伟:一是日常巡查。在每年汛前,汛中,汛后时期,我们会落实施患点巡查制度,对查明的地质灾害点和高陡边坡,设立警示标志牌,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做到监控与防范同步。例如2024年8月20日,我区发生强降雨,市领导深入一线调研,组织专家现场评估、排除险情;我局配合领导,深入地灾点,做好地灾防治和预测工作。
二是风险普查。2021年我们根据省自然资源厅要求,组织全区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精准获取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基本灾害特征信息、稳定性现状、孕灾地质背景条件属性等信息,提高了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判识度和风险评价程度,为全市科学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宣传引导。首先呼吁大家在汛期特别是强降雨期间,要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及降雨趋势;其次向群众宣传“防灾明白卡”及“避险明白卡”中提到的避险转移信号、转移路线及安置点位置等内容,配合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并积极参加避险演练;再次要密切观察危险区内山坡坡体及沟谷内水流失夹带泥砂的变化情况,发生异常及时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在预警响应达到转移要求时应当积极配合当地乡镇人民政府避险转移。